本站訊(通訊員 劉兆文)為深入落實學校第九次黨代會精神和校院2025年工作部署,3月11日,文學院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開展“人工智能網絡布局與應用前景分析”專題學習,本次學習邀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辦公室主任、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院長、軟件學院院長趙子平教授主講,并以“把握科技創新的機遇與挑戰,賦能學科科研和育人高質量提升”為主題進行了座談。文學院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成員、教師代表及管理干部參加了學習。
趙子平從人工智能的發展歷程入手,擇要介紹了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進步,特別是以DeepSeek為代表的開源大模型在國內外取得的顯著成就。他重點講解了人工智能在文科領域的應用現狀和應用前景,指出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,文科研究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,強調人工智能時代對新文科人才培養的重要性。面對大模型技術帶來的挑戰,文科教育需要與時俱進,培養具備創新能力和數字能力的復合型人才。
文學院黨委領導班子成員一致表示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刻變革,既是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引擎,更是推動人文社科領域守正創新的歷史性機遇。學院黨委委員、領導班子既要立足學科本位、筑牢人文根基,更要以開放包容的姿態主動融入智能化浪潮,在時代變局中找準定位、彰顯價值。學院將以“筑牢根基、前瞻布局、融合創新”為主線,打造“人文+科技”協同育人體系,推動批判性思維、創新意識與數字素養的深度融合;深化與社會各界的開放合作,推動人工智能技術成果反哺人文領域,在服務國家文化戰略中貢獻智慧力量。
現場教師代表表示,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,正在重塑人類社會的知識生產與傳播方式,也為人文社科領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。作為教育工作者既要敏銳把握時代浪潮,更要堅守人文教育的初心使命。在培養學生時,應更注重錘煉其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意識,引導他們在AI輔助下深化對人性、倫理、文化認同等核心命題的思考。這樣才能在智能時代培養出兼具人文溫度與創新視野的復合型人才,讓人工智能真正成為照亮文明傳承與創新的火炬。
現場管理干部代表談道,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,為文學院的管理創新與服務體系升級提供了重要契機。作為管理服務者,需以全局視野把握機遇,聚焦“支撐”與“護航”兩大核心職能,為學院智能化轉型筑牢基礎、激發活力。以更開放的姿態擁抱技術變革,以更務實的行動促進文理協同,既讓人工智能為人文研究注入動能,又以人文智慧反哺技術倫理建設,助力學院在智能時代行穩致遠、守正創新。
本次專題學習活動是文學院主動擁抱智能時代、推進學科交叉融合的實際舉措。通過深入探討人工智能技術對人文教育領域的滲透與重構,與會人員進一步強化了以創新思維推動學院建設、以科技賦能教育教學的共識,彰顯了文學院在新時代主動求變、勇立潮頭的責任擔當,為推進人文教育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、培養面向未來的復合型創新人才創造了條件。
編輯:孟宏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