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天津師范大學古籍保護研究院,有這樣一位年輕的“跨界”守護者,他從播音主持跨入古籍保護的世界,用熱愛和堅持書寫著他與古籍的故事。他就是天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一名研究生,也是“城市記憶故事”欄目的撰稿人和“文獻里的天津”節目的講述者——孔祥宸。

孔祥宸(三排左二)和王振良老師(二排右一)在天津云貴會館參加天津與云貴歷史文化討論會的合照
與古籍結緣:于熱愛中叩開新世界大門
孔祥宸與古籍的緣分,要從本科時期說起。那時的他,是播音主持專業的一名學生,懷揣著對聲音藝術的熱愛,在校園的舞臺上綻放光芒。一次偶然的機會,他走進博物館擔任講解員,在博物館的古籍展區,他第一次與古籍有了近距離的接觸。“當時看到那些古籍,心里就有一種不一樣的感覺。雖然只是初步接觸,依據也大多是博物館墻上的介紹,但就是從那時起,我對古籍產生了好奇。”孔祥宸回憶道。

孔祥宸在博物館擔任講解員
真正讓孔祥宸與古籍保護緊密相連的,是研究生復試之后。去年四月左右,孔祥宸確定選擇王振良老師作為導師,王老師向他推薦了“城市記憶故事”欄目。“當時寫的第一篇稿件叫‘中國染整行業開拓者曹典環’,那是我第一次真正參與到和古籍相關的工作中。”孔祥宸說道,這篇稿件主要依托民國時期的《大公報》來寫作。對于從外行跨進來的他而言,《大公報》的內容相對古籍成書要好理解一些。《大公報》也成了他踏入古籍保護領域的一個絕佳切入點。
“我本科學習播音主持,這是我的愛好,跨考到歷史文化學院古籍保護專業,也是我一直以來的興趣。”孔祥宸笑著說。孔祥宸將自己的兩個愛好結合,通過文本與音頻相結合的形式參與古籍保護工作,他覺得既開心又幸運。在這個過程中,孔祥宸不僅能發揮播音主持的專業優勢,也能逐步踏入古籍保護的大門。
從外行到內行:在磨礪中實現蛻變
“第一次接觸古籍保護領域,我覺得古籍保護是一個很遙遠的領域,就像很多人刻板印象里認為的那樣,覺得古籍保護只是對古籍進行修復、病蟲害防治之類的工作,似乎和我的專業相差甚遠。”孔祥宸說道。然而,當真正深入到這個專業領域后,他才發現,古籍保護涵蓋原生性保護、再生性保護和傳承性保護等多個層面。其中,傳承性保護與他本科階段學習的播音主持專業高度契合,這不僅點燃了他的工作熱情,也為他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。

孔祥宸在天津國拍研習時看到的古籍
剛接觸古籍保護工作,孔祥宸就遇到了不少難題,其中最大的挑戰便是識字和點校。“從外行跨界過來,這是必須跨過的第一道門檻。”孔祥宸感慨地說,“像異體字,有些字看起來熟悉,但就是打不出來,網上也搜不到。”為了解決這個難題,他通過“國學大師”網站,根據字的偏旁部首將字拼出來。“但有時候拼出來的字,不是常規的文本形式,而是直接從古籍中截取的,有些甚至沒有讀音,也沒有說明和哪個字相同,這就需要再去查其他古籍,看看有沒有類似的字,真的很考驗耐心和查找能力。”
“點校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,古人寫書沒有標點符號,斷句需要依靠對古文的理解和經驗。”孔祥宸說道。除了斷句上的困難,古籍的手寫體也給他帶來了不小的麻煩。有些古籍是手寫的,字跡連筆嚴重,難以辨認,這就需要他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研究和解讀。在不斷地摸索與嘗試中,孔祥宸逐漸掌握了檢索和查閱異體字的技巧。在這個艱難的過程中,王振良老師給予了他很多的幫助。每次組會上,他提出問題,王老師都會耐心地解答。
城市記憶故事欄目:于實干中助力古籍傳承
在“城市記憶故事”欄目中,孔祥宸參與了兩期主題的工作,主要負責寫稿和錄音。“稿子要求保底4000字,我會先從《大公報》或者其他民國檔案中收集信息。這些信息很雜很散,時間跨度也很大,所以需要花很多時間去歸納整理,按照時間線梳理出脈絡,寫成一篇稿件。”孔祥宸介紹道。
在寫“天津地毯同業會的艱難起步”那篇稿件時,孔祥宸遇到了不少困難。“查人是個大難題,很多信息模糊不清。而且從學校官網查閱《大公報》時,它是掃描的電子版,部分字跡是模糊的,辨認起來比較費勁。”孔祥宸說道,“搜索關鍵詞出來的內容,也不一定都和主題相符,需要看很多文件和報紙,從中篩選出有用的信息,再梳理成文章。”孔祥宸完成初稿后,交由項目負責人于老師和導師王老師審閱,根據老師們提出的修改意見,對稿件進行反復打磨。

孔祥宸在國家圖書館查閱古籍
稿件完成后,去電臺為“文獻里的天津”節目錄音的環節同樣充滿挑戰。由于無法前往電臺進行專業錄制,孔祥宸便在家里,利用自己購置的錄音設備完成錄制工作。錄制過程中,外界的一點噪聲都會影響效果,他不得不一次次重錄。錄制完成后,運用專業軟件進行剪輯,再將成品發給于老師進行后期處理。盡管困難重重,但孔祥宸憑借高效的工作方法和嚴謹的工作態度完成了項目。
通過參與“城市記憶故事”欄目,孔祥宸不僅提升了自己的專業能力,也深刻認識到古籍保護并非一項沉悶的工作,而是需要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文化傳承事業。“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,吸引更多人了解并參與到古籍保護中來,讓珍貴的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。”
采寫:李瑩
照片由受訪者提供